笔趣阁 > 女生频道 > 西岭雪一回一回解红楼 > 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

宝玉为何不肯见贾雨村

《红楼梦》开篇第一回,贾雨村出场时问向甄士隐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老先生倚门伫望,敢是街市上有甚新文否?”

到了第二回,贾雨村去了扬州,成为林黛玉启蒙老师,后来在酒肆偶遇旧友冷子兴,坐下来的第一句话仍然是:“近日都中可有新文没有?”

这个“新文”,意思相当于今天的“新闻”。曹雪芹一路白描,不加评点,故今人看来并无不妥,只当是句见面寒暄语罢了,便如同今人见面时问:“吃了么?”

然而这句“吃了么?”也是特定时间的产物,只因从前国人常常吃不饱,不免开口闭口只有一个“吃”字可谈;及至今日,街头巷陌虽然偶尔还有些市井辈沿此旧习,都市中人尤其年轻一代却早已不做此语了。可见口头禅最可曝露人之脾性心思。

而贾雨村这句“有甚新文”,在清朝时便是钻营苟且之辈最熟俚语,不入高人雅士之眼的。清人周亮工(相传为曹雪芹祖辈之友有著作《书影》一部,记录其先人家教,第一条便是宾客满座,不许问有无新文。由此可见当时陋习时俗。

书中贾雨村每次来贾府必见宝玉,而宝玉却无意功名,最厌应酬,私下抱怨说:“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,回回定要见我。”且自称“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”。湘云劝他:“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,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,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,也好将来应酬世务,日后也有个朋友。”宝玉更不愿听,冷下脸道:“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,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。”

这些“经济学问”,指的就是贾雨村之辈满脑子钻刺夤缘,满口里“有甚新文”的腔调。

贾雨村所以这样热衷于“新文”,就是为了到处打探风声,钻营机会,这些“应酬世务”的学问手段,自然是宝玉看不上、学不会,也不愿意去请教的。而宝钗、湘云、袭人等偏偏要劝他时常“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”,“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”,学习些“应酬世务”,又怎么会顺合宝玉的心性呢?他又何尝愿意和这些人做朋友?

宝玉是书中第一个率情率性之人,心里只有世间最美好最纯真的一切,从不愿在“仕途经济”上略费心思,更不愿接交应酬那起俗人。《西江月》诗中嘲他“潦倒不通庶务,愚顽怕读文章。”这“文章”,固然指的是科举考进的八股文;而“庶务”,便是贾雨村之流钻营谋探的俗机了。那贾宝玉性癖烟霞,不好此道,自然将此一概视为“混帐话”。而大观园中与他亲密往来,又从不曾劝他钻营攀附进取功名的人,就只有黛玉,又怎能让他不以黛玉为知己,为挚爱呢?

因此说,宝黛之恋,远远超越了慕色生情的境界,而是人世间最相知相投、心有灵犀的知音。只可惜,越珍贵纯粹的爱情就越得不到世俗的成全,“清高自许”到底败给了“仕途经济”,怎不令千红一哭,万艳同悲?

另一方面,从索隐的角度来说,宝玉这位大观园的绛洞花主也是最有理由厌恨贾雨村的。

因为那贾雨村的来历,虽是考过进士做过官员的,却因“贪酷之弊”“恃才侮上”,被参了一本,说他“生情狡猾,擅纂礼仪,且沽清正之名,而暗结虎狼之属,致使地方多事,民命不堪。”

我们要注意这几句评语,每一句都是有其特殊意义的。“贪酷之弊”是从古至今所有犯事官员最常有的罪名,“恃才侮上”几乎是其必然后果。而“且沽清正之名,暗结虎狼之属”是雍正朝最恨之事,结党营私者,杀无赦,至于“地方多事,民命不堪”既是必有之事,也是历史隐射。

这几句话,同时也是曹家当年败落的根本原因。曹家获罪的主要原因,就是曹寅因接驾亏空了大笔银两,一直没有还清,到了曹頫的时候,被指了个“行为不端,亏欠甚多”的罪名下旨查抄,演就曹雪芹一生悲剧。

这样看来,这个贾雨村代表的就是曹家最不堪的那段往事,清高淡泊的曹雪芹也就是文中的贾宝玉,又怎么会愿意见到这个祸端上门呢?

凡神憎鬼厌之辈接近,灵宠皆会啼吠;那宝玉原本通灵,又怎么能毫无感受?所以,随着贾雨村上门愈频,贾府的灾难也就愈近了。

宝黛订情:妹妹,你放心

从二十三回到三十二回中,黛玉同宝玉已经互生情愫,却没有彼此验证,因此今天拌嘴,明天怄气,感情却是越吵越好,两人心里都装了对方,只是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。

因为金麒麟一事,黛玉又存了一份疑,生怕宝玉和湘云像那些外传野史里的才子佳人一样,因小物而遂终身,做出些风流佳事来,遂往怡红院见机行事,以察二人之意。孰料正听见宝玉对湘云说:“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,若说这话,我也和他生分了。”这下面,有一大段黛玉的内心独白:

“林黛玉听了这话,不觉又喜又惊,又悲又叹。所喜者,果然自己眼力不错,素日认他是个知己,果然是个知己。所惊者,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,其亲热厚密,竟不避嫌疑。所叹者,你既为我之知己,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;既你我为知己,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;既有金玉之论,亦该你我有之,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!所悲者,父母早逝,虽有铭心刻骨之言,无人为我主张。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,病已渐成,医者更云气弱血亏,恐致劳怯之症。你我虽为知己,但恐自不能久待;你纵为我知己,奈我薄命何!”

黛玉的内心纠结,种种深情与顾虑,这里做了一个彻底剖析,这还不算,之后宝玉追出来,看见林黛玉在前边走边擦眼泪,忙赶上来问:“妹妹怎么又哭了?是谁得罪了你?”且说,“你瞧瞧,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,还撒谎呢。”一面说,一面抬起手来替他拭泪。

这是宝玉情之所至,浑忘所以。正如黛玉忙后退斥责他动手动脚时,宝玉缩手笑道:“说话忘了情,不觉的动了手,也就顾不的死活。”

而当宝玉发急,黛玉却也“动手动脚”起来,一边笑说:“你别着急,我原说错了。这有什么的,筋都暴起来,急的一脸汗。”一面凑近来伸手替他擦汗。这是黛玉的忘情。

此时的宝黛两个,都是眼里只有对方,没有自己,所以有此忘情之举。宝玉当此柔情体贴,不觉魄荡神驰,瞅了半天,说了三个字,真正云垂海立,石破天惊:“妹妹,你放心。”

这三个字,堪称是情感告白最经典最有分量的许诺,古往今来,多少才子佳人、小说戏曲,多少山盟海誓、甜言蜜语,都不抵这三个字,比之“我爱你”更重千钧。

佛偈有云:“由爱故生忧,由爱故生怖,若离于爱者,无忧亦无怖。”有了爱,就会有忧虑,有恐惧,会患得患失,猜疑思虑——而这些正是黛玉的心事。

宝玉并不需要向她表白“我爱你”,甚至不需要承诺“我娶你”。他明明白白说的是:“你放心!”这比一千一万句表白承诺、誓言赌咒更能表达他的心——这心,包括了情意和决定。

自古来红尘男女诸般爱情烦恼,患得患失,无非不放心的缘故,再多承诺都不及这三字肺腑之言更加熨心。

这三个字份量太重了,以至于黛玉竟不相信,惟恐自己错会了意,因此怔了半天,还是要再追问一句:“我有什么不放心的?我不明白这话。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?”

宝玉点头叹道:“好妹妹,你别哄我。果然不明白这话,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,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。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,才弄了一身病。但凡宽慰些,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。”

这番话,体贴柔情之至,不光是表白我对你的心,且是怜惜你对我的心。

所谓“将我心换你心,始知相忆深!”

“知我者谓我心忧,不知我者谓我何求?”

“因为懂得,所以慈悲!”

多少山盟海誓,甜言蜜语,全都包含在这段对话里了。

因此“林黛玉听了这话,如轰雷掣电,细细思之,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。”——因为宝玉已经完全说中了她的心事,也完全回应了她的心意。

此时黛玉只觉有万句言语,满心要说,却半个字也不能吐,只怔怔的望着宝玉;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,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,也怔怔的望着黛玉。两个人怔了半天,四目交投,两心相应,千言万语竟说不出口,其实也是不必说了,什么都明白了,都踏实了。

半晌,林黛玉咳了一声,两眼滚下泪来,回身便走。宝玉犹自不舍,拉住说道:“好妹妹,且略站住,我说一句话再走。”

林黛玉终究是大家闺秀,虽然百般猜测宝玉心意,三番四次找茬吵架逼他表白,真个他当面说出来,却又是欢喜又是感伤,又是害羞又是害怕,又怕人看见笑话,因此一面拭泪,一面将手推开,说道:“有什么可说的。你的话我都知道了!”

确实是都知道了。从此之后,那黛玉得了宝玉三字真言,就像得了保障一般,终于真真切切踏踏实实知晓了宝玉的心,也接受了宝玉的心,更信任了宝玉的心。而宝黛的爱情也再次升华,进入第四阶段:心心相印,情比金坚!

这之后,两心并一心,心有灵犀,再也没有猜忌怀疑,隔膜呕气。这回之后,黛玉再也不曾同宝玉吵过一次架,拌过一次嘴,心心念念,都只为了宝玉好。

两个人,终于凑成一个心了。

金钏儿之死

(一)

金钏是全书里第一个死去的丫鬟,早在第七回《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》就已出场,站在宝钗窗下与香菱玩耍,显然担任着金派护法的角色;第二次出场,是在第二十三回,宝玉往贾政房中来,金钏儿拉住他调笑;第三次就是那招致丧命的调情重头戏了,一句“金簪子掉在井里头”,竟成谶语。

而这次不亮相的谢幕,竟然也与宝钗紧密相关,是穿着宝钗的衣裳做了金派先驱。

第三十二回中,宝钗正与袭人说话,忽见一个老婆子忙忙走来,说起金钏儿跳井的事。

“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,在家里哭天哭地的,也都不理会他,谁知找他不见了。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,见一个尸首,赶着叫人打捞起来,谁知是他。他们家里还只管乱着要救活,那里中用了!”

想想金钏儿真真可怜得很,在家里哭了两天,也没人理睬,显然是恨她做了丑事,才会被太太撵出,丢了全家的脸面。如此,金钏儿又怎能不死?

面对此惨剧,袭人想起素日同气之情,不觉下泪;宝钗却只听八卦般叹了句“这也奇了”,紧接着意识到这是自己的表现机会,立刻赶往王夫人处来道安慰。

如果宝钗真是关心姨妈,原该赶紧去通知母亲来安慰姨妈才是,如今却自己赶到王夫人处,且不提这事,听王夫人主动提起,也假装刚刚听说,还反过来打听:怎么好好的投井了。

这是明明白白的察言观色,寻找表现机会——这就和有些员工想方设法要与老板乘同一部电梯是一样的想法——只有经常出现在老板身边,才有机会被他注意到,才可能抓住一切时机表现自己,得到提拔。

如今,宝钗的机会就来了。

王夫人半遮半掩地一边撒谎说“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”,一边又自己承认是“我一时生气,打了他几下,撵了他下去”,并且自责“岂不是我的罪过”。宝钗抓住机会,连忙进言:“据我看来,他并不是赌气投井。多半他下去住着,或是在井跟前憨顽,失了脚掉下去的……纵然有这样大气,也不过是个糊涂人,也不为可惜。”

这话说得何等冷酷!完全是视人命如草芥。此处清楚看到了宝钗冷酷势利的一面。

连王夫人对于逼死丫鬟一事也还心有愧疚,宝钗却全不以贱婢之命为意,不但颠倒黑白替王夫人开脱,而且轻描淡写地提供方法:“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,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,也就尽主仆之情了。”

到底商人之女,开口必言钱,骨子里和她哥哥打死冯渊,“自以为有几个臭钱,没有不了的”,其实是一样的道理。

这也确实是薛家祖风,一贯做派。

当王夫人说想送两套新衣服给金钏儿装裹,又怕黛玉忌讳时,她又立刻说:“我前儿倒做了两套,拿来给他岂不省事。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,身量又相对。”一面说,一面起身就走。

宝钗话说得熨贴,礼送得及时,而且坐言起行,说做就做,王夫人岂有不感念,觉得这孩子贴心懂事的?相比之下,未免愈觉得黛玉小气。

然而事实上,黛玉从头到尾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,稀里糊涂便被人比了下去。

倘若黛玉当时在场,未必不会说一句:“舅母别多心,只管拿我的衣裳去用就是了。”只可惜她连表现的机会都没有。宝钗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赢了她一局。

重要的是,金钏极富象征性地在死后穿上了宝钗的衣裳,明明白白地点出了两位一体,这暗示何等清楚?

有些红学家因为金钏儿是为宝玉而死,便认定她是黛玉的替身儿,并由金钏儿的跳井推断出黛玉将来也是死在水里。然而原著八十回,何尝见过关于金钏儿与黛玉有半点联系了?

且不说金钏儿第一次出场是守在宝钗这个金派掌门的窗下,而且死后还象征性到极至地穿上了宝钗的衣裳,明明白白地归位金派,何其清楚?

而宝钗葬金钏的种种言行,也恰如她抽中的花签:任是无情也动人!

(二)

此后,金钏虽死犹生,并没有就此消失。她的名字身影依然宛在,余波未平,余韵未了。

先是贾环借她的死替宝玉设套,撺掇着贾政将宝玉暴打了一顿,而宝玉亦算长情,不但在听闻金钏儿之死后,五内摧伤,“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,跟了金钏儿去。”且便捱了打,也仍然不悔,梦里也见着金钏儿向他哭说投井之情,又同黛玉说:“就便为这些人死了,也是情愿的!”

后来玉钏儿奉王夫人命来与他送汤,丧声丧气,百般作脸色,宝玉绝不责怪,只是低声下气赔小心,也是因为对金钏儿抱愧。

第四十三回凤姐儿生日,宝玉不去赴宴,却换了素服出门来,带着茗烟往水仙庵祭奠。回来时,在廊下遇见玉钏儿正坐着垂泪,一见他来,便收泪说道:“凤凰来了,快进去罢。再一会子不来,都反了。”宝玉陪笑道:“你猜我往那里去了?”玉钏儿不答,只管擦泪。

妙的是,文中在详述宝玉带了茗烟往水仙庵焚香的时候,并没有实写祭的是谁,只含含糊糊地透露:“这水仙庵里面因供的是洛神,故名水仙庵,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,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,谁知这起愚人就塑了像供着。今儿却合我的心事,故借他一用。”

所谓“合我的心事”,一指地方出现得恰到好处,正宜使用;二则暗示金钏儿死在水里,正与洛神相合。

祭拜之时,又特地拣了井台边焚香——

宝玉点头,一齐来至井台上,将炉放下。茗烟站过一旁。宝玉掏出香来焚上,含泪施了半礼,回身命收了去。茗烟答应,且不收,忙爬下磕了几个头,口内祝道:“我茗烟跟二爷这几年,二爷的心事,我没有不知道的,只有今儿这一祭祀没有告诉我,我也不敢问。只是这受祭的阴魂虽不知名姓,想来自然是那人间有一、天上无双,极聪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了。二爷心事不能出口,让我代祝:若芳魂有感,香魄多情,虽然阴阳间隔,既是知己之间,时常来望候二爷,未尝不可。你在阴间保佑二爷来生也变个女孩儿,和你们一处相伴,再不可又托生这须眉浊物了。”说毕,又磕几个头,才爬起来。

茗烟儿猜不透主子的心事,却因他只“施了半礼”,便猜到受祭的阴魂是位“姐姐妹妹”,也就是个丫鬟而非主子。

而宝玉问玉钏“你猜我往那里去了?”是再次点题,蛛丝马迹,其实已经显露出祭的是谁,不过读者多半仍然未解。而玉钏儿拭泪不答,可见也并不知宝玉心意。

直到四十四回写平儿受委屈时,作者才轻轻一点:“宝玉因……今日是金钏儿的生日,故一日不乐。不想落后闹出这件事来,竟得在平儿前稍尽片心,亦今生意中不想之乐也。”

我们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这一天是金钏儿的生日,怪不得玉钏儿会在廊下垂泪呢。

可叹的是,大观园歌舞怡人、箫管喧阗,玉钏儿却伤心人别有怀抱,一边思念姐姐,一边仍怨恨着宝玉,此时明明只有宝玉同她的心思是一样的,然而两个人,一个在庵中祭悼,一个在廊下垂泪,却偏偏不能彼此见谅。

《红楼梦》中所写的女子都是一对一对的,比如金钏儿和玉钏儿,就是明明白白的一对金玉姐妹,分属于两派。《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》一回,则是另一种组合方式,也是一金一玉。

无论从哪方面论,金钏儿也是“金”非“玉”。就连金钏儿的生日,也和凤姐撞期,又一个金派霸主。而这第四十三回的回目《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不了情暂撮土为香》,前者写凤姐生日,后者说宝玉祭钏,竟将两件事并提,一生一死,也着实可感可叹。

(https://www.mbaoge.cc/45_45164/41791341.html)


1秒记住笔趣阁网:www.mbaoge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mbaoge.cc